茶道里的人生哲学:任红尘滚滚,只管吃茶去
茶友网首页 个人中心
下载APP 下载APP
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

茶道里的人生哲学:任红尘滚滚,只管吃茶去

仪式感·人生只是吃茶去

图片

一泡工夫茶,要用十八道流程才能喝完。短暂而又漫长的人的一生,究竟要怎样才能风雨无阻地走完。你若问高僧,高僧淡然回答你三个字:吃茶去。你若再问,高僧仍然淡然回答你三个字:吃茶去。

《广群芳谱· 茶谱》引《水月斋指月录》文曰:有二僧来参访赵州从谂禅师。师问道:“上座曾到此间否?”云:“不曾到。”

师云:“吃茶去!”又问那一人:“曾到此间否?”云:“曾到。”师云:“吃茶去!”院主问:“和尚,不曾到,教伊吃茶去,即且置;曾到,为什么教伊吃茶去?”师云:“院主!”院主应诺。师云:“吃茶去。”

从谂禅师对于“曾到”和“未曾到”的两位僧人,对已悟之人和未悟之人,都回以同样一个“吃茶去”,显示出他“了悟如未悟”的更高一层禅学境界。赵州和尚已然抛却了一切分别执着,达到众生万物无差别、平等如水平的境界。

从谂禅师这三声“吃茶去”,初看平淡无奇,细品深有禅意,后来被禅门僧众视为“赵州禅关”。“赵州茶”或“吃茶去”也成为禅林中的著名典故,为僧侣和信众所喜闻乐道。

一个能够不问世事纷扰,旁若无人地安静地坐下来喝茶,而且喝得很有仪式感的人,必然是一个有故事、有过往的过来人。

你若去问他,他淡然一笑:喝茶。你再问他,他还是淡然一笑:喝茶。其实你问的是什么问题并不重要,而他回答你的,始终是两个字:喝茶。

(明)文徵明:品茶图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当中国人为了物质的进步,埋头苦干几十年,走出短缺经济的时候,有社会学家提出我们的生活需要仪式感,映射出物质的快速膨胀对精神的挤压而致缺失,规范的重建将升腾起源于历史的荣耀信心。

开学典礼、就职仪式、成人礼、结婚典礼等各种仪式更加受到重视和流行,自古讲求礼仪仁智信的中国人因着经济发展和物质进步,从衣食小康渐趋追求书香门第、礼仪之邦,也符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社会发展规律。

日本茶道源于唐宋,其传承、发扬而自成一体的茶道精神和繁复仪式令人印象深刻。日本茶道大家森下典子在传播茶道时,建议年轻一代学习茶道要从形式学起,再将心意放入其中。

事实上,由仪式带来的庄重、严谨、细致、用忍的仪式感本身就是对精神的淬炼、意志的锻炼和禅心的修炼。

仪式感借助有形的人、物、事呈现于人们的目光与意识覆盖的范围。

环境的讲究,器物的精致,气氛的安静,参与者的低眉顺从或严肃持重,乃至仪式主持人的威望、职位、修养都会引发和产生仪式感。

很多时候,仪式感代表着责任、信任、承诺和使命,有仪式感的活动在人们的记忆中留下群体性的深刻印记。

一期一会·人生不会再见

日本茶道中渗透了一期一会的理念,因此亭主与茶客均对有缘赴此茶会十分珍视。这种珍视的情怀,似乎动了妄念,实则是山还是山、水还是水的自然之道。

即便亭主与茶客有机缘第二次再见,然而亭主已不是上一次的亭主,而茶客也已经不是上一次时的茶客。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说: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树亦如此。当你第二次走过一棵参天大树的旁边,你以为看到的还是第一次路过时见到的那棵树,事实是它由于变化与成长也已经不是原来的那棵树了。

如果用宇宙亿万光年的长度来衡量人生的百年时光,正如人以百岁的年龄看待朝生暮死的蜉蝣。人的一生,宛如白驹过隙,在绝大部分人还没有想明白人生意义的时候已然倏忽而过。

参悟人生的高僧大德只是极少数,跟随出家的僧人也只是少部分,世间芸芸众生皆在忙忙碌碌中度过了喜怒哀乐的一生。

或许,这正是人类得以存在而繁衍的原因。

人类总是希望有价值的东西不断增加,美好的情景能够不断重现。然而人性是人本身无法把握和变更的东西,当有价值的东西不断增加,到超过一定量的时候,比如黄金遍地时黄金在人们的认知中就不一定有很大的价值了。

又比如朝朝暮暮的爱情就变成了柴米油盐的日常,总是那些身处两地彼此朝思暮想的情侣在憧憬着求而不得的朝朝暮暮,朝夕相处之后难免会生发“相见不如怀念”的遗憾。

银发一族们聚会时发现上一次见面的人这一次缺席的时候,就难免对每一次的相见格外珍惜,多看几眼、多说几句、多握一会儿手。

所以日本茶道中讲求一期一会,除了顺应于人生无常以外,更多地劝解人们珍惜当下的美好。

人生或不会再见,再见也已人不同。再见时山已不是那座山,水已不是那江水。

如果你说山还是山,水也还是水,我们且握手碰杯,饮下这一盏茶。

饮下这一盏茶,人生当下的意义全在这里了。

有人若问,微笑颔首答曰:喝茶。

(清)孙温:贾宝玉品茶栊翠庵

路过·人生只是一场修行

有一部日本电影,讲述一对美丽的姐妹的故事,姐姐曾经是红极一时的电影明星,退隐后看透红尘,劝解妹妹无须羡慕聚光灯下的纸醉金迷,那不过是人生幻象、转瞬即逝,且万事皆有代价。妹妹却回答道:可是你说的那种转瞬即逝的聚光灯下万众瞩目的感觉我还没有经历过呢。

人类的逻辑是很有意思的。有一位英国哲人说过,人生有两大悲剧:一个是得不到想要的东西,一个是得到了想要的东西。听上去令人一愣,好像十分深刻而有哲理,将人性描绘、刻画得入木三分,归纳起来就是不论得到还是得不到想要的东西,人生都是悲剧。

如果另有一位哲人说,人生有两大喜剧,一个是得到了想要的东西,另一个是得不到想要的东西。从逻辑架构而言如果悲剧论是成立的,这个喜剧论也是成立的。喜剧论听上去也令人一愣,好像也十分深刻而有哲理。

这样一来,似乎人生的悲剧论和喜剧论都可以成立,所以人生是悲剧还是喜剧,关键在于你自己怎么看、怎么说、怎么做,这样一想你的人生观就积极了,阳光就照进来了。

中国人对待人生的态度不像西方人那样非悲即喜、非黑即白。中国人讲人生四大喜: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人、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为了防止你乐极生悲或者盲目乐观,中国人又给你讲人生四大悲:久旱逢甘雨—不停,他乡遇故人—债主,洞房花烛夜—隔壁,金榜题名时—做梦。

看上去或许有些戏谑,但这体现出中国人对待人生的态度与西方人不同,西方人的悲剧论走线性思维路线,于是容易走向极端,得到是悲剧得不到也是悲剧,归纳成人生就是悲剧。

中国人看待人生的态度是辩证的、中庸的,你太悲了给你调喜一点,你太喜了给你调悲一点,这种方式用在科学计算和原则问题处理上并不可取,但是在对待人生的态度上,或许正是中国人的性格中有张力、有韧性的体现,是中国人人生哲学的底层架构。

所以一代宗师弘一法师留给世人的最后四个字是:悲欣交集。

如是,我们对于赵州和尚对待两位僧人、一名院主都用同一个“吃茶去”去度化,就容易理解了。如果还是觉得难掩人生的迷思,泡一壶陈年的千年古树普洱,我们喝茶去。

来源:茶贵人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